教師資格
網站導航
手機APP

手機Web端瀏覽
1、直接輸入 m.www.qx327.com/
2、掃描二維碼訪問
您現在的位置:北京中公教師網 > 教師資格 > 備考資料 > 教育知識 >
來源:北京中公教師網作者:劉凡 時間:2021-03-31 13:53:21
成就動機的概念始于美國心理學家默瑞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成就需要。默瑞提出,人格的中心由一系列需要構成,其中之一就是成就需要。這一需要使人表現出下述行為:追求較高的目標,完成較困難的任務,享受競爭并超過別人。成就動機研究的真正開端是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在1953年合著的《成就動機》一書。他們在20世紀40年代末用主題統覺測驗來測量成就動機,對默瑞提出的成就需要進行了實驗研究。
成就動機的研究,首先回答的是成就動機概念的問題。但人們對此的回答不盡一致,共同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成就動機促使人追求某一社會條件下比較高的目標;第二,成就動機促使人以較高的水平達到其目標;第三,由于在追求某一社會目標時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所以成就動機促使人去追求成功和回避失敗。由此可見,在成就動機的研究中,人們把成就動機看成是一種在較高水平上達到某一卓越的社會目標的需要。
在眾多對成就動機的研究中,阿特金森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提出的成就動機模型影響較大,在20世紀70-80年代引起了廣泛的實證研究。阿特金森指出,規定某一動機強度的因素有動機水平、期望和誘因。其關系表現為下面的公式:
動機強度(T)=需要(M)×期望(P)×誘因(I)
其中,成就需要是個體穩定地追求成就的傾向(M),期望是個體在某一課題上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或概率(P),誘因是個體成功地完成某一課題所帶來的價值和滿足感(I)??蓪⑸鲜奖硎緸椋?/p>
T=M×P×I
一般來講,課題越難,成功的可能性越小,而成功帶來的滿足感則越強。所以P與Ⅰ存在互補的關系,即:I=1-P
同時,人們在追求成就時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不畏困難,努力達到目標的追求成功的傾向(Ts),另一種是害怕失敗,避免屈辱的回避失敗的傾向(Tf)。因此,又可將動機強度T按其方向的正負分別表示為:
Ts=Ms×Ps×Is……(1)
Tf=Mf×Pf×If……(2)
其中,Pf=1-Ps,即成功的概率越大,失敗的概率就越小;反之,成功的概率越小,失敗的概率就越大。個體追求某一目標的總動機強度T由Ts和Tf,共同決定,因Ts與Tf方向相反,所以:
T=Ts-Tf
= Ms×Ps×Is- Mf×Pf×If
將Is=1-Ps,Pf=1-Ps,If=1-Pf=Ps帶入上述公式可得:
T=Ts-Tf
=Ms×Ps×(1-Ps)- Mf×Pf×(1-Pf)
從以上公式看到:
如果Ms>Mf,T為正值;
如果Ms
如果Ms=Mf,總動機強度T為0,這時不會出現追求目標的行為。用極值法可以證明,當Ps=0.5時,總動機強度T最大。
根據上一理論模型,可以把人分為成就動機水平不同的人,成就動機高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大于回避失敗的傾向(Ms>Mf),成就動機低的人追求成功的傾向小于回避失敗的傾向(Ms
在學校里,一方面可以采取適當的方法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如可以通過改變課題的難度使課題對學生的意義(即誘因值)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成就動機。
審核人:宋曉瑩